项目展示

弃范泊宁用刘仁德:天津青训的代价与反思

当江苏女排的范泊宁在国家队集训名单中崭露头角时,天津排球圈却弥漫着复杂的沉默。这个土生土长的天津姑娘,本应是津门青训的骄傲,最终却成了被家乡排球体系抛弃的 "珍珠"。而随着刘仁德主导的青训模式接连遭遇滑铁卢 ——2024 年三大球青年赛第八名、2025 年全运会 U18 女排直接弃赛,一场关于人才选拔与青训根基的反思,终于无法再回避。

故事的起点藏在一张泛黄的少年排球队合影里。照片中个头挺拔的范泊宁,彼时正和李荣玉、韩婉硕等伙伴在天津的排球馆里挥汗如雨。但这张承载着青春梦想的照片,最终成了本土人才离散的见证:12 岁的韩婉硕、路晶因 "队伍调整" 被遣散,范泊宁则在 2021 年连续冲击天津青年队未果后,不得不辗转北京寻求机会。家长们至今记得,当时教练给出的理由模糊而冰冷,"位置有限" 成了挡在本土苗子面前的无形屏障。

与本土球员的窘迫形成刺眼对比的,是天津青训 2022 年掀起的 "抢人潮"。湖南的、黑龙江的、吉林的…… 外地球员被批量引入,其中甚至包括只练过一年篮球、刚接触排球的新人。时任青训教练的刘仁德在镜头前的表态更显极端:"只要你高,你是白板我也要"。这句被球迷诟病为 "菜市场挑菜" 的言论,精准暴露了当时的选材逻辑 —— 放弃深耕多年的本土根基,迷信身高数据带来的速成幻觉。

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

津媒彼时的狂热宣传,进一步放大了这场选材闹剧。"全运冠军稳了" 的论调充斥版面,对外来球员的追捧与对本土人才的忽视形成鲜明反差。可排球从不是简单的 "身高堆砌",那些被寄予厚望的 "白板球员",既缺乏本土球员对天津排球精神的理解,也未能在短期内弥补基本功的短板。反观被抛弃的范泊宁,在江苏队经过系统培养后,凭借扎实的功底入选国家队,用国际赛场的表现戳破了当年的 "身高神话"。

弃范泊宁用刘仁德:天津青训的代价与反思

人才选拔的偏差很快转化为成绩的滑坡。2024 年三大球青年赛,那支被媒体吹为 "银河战舰" 的天津青年队,最终只拿到第八名的惨淡成绩;更令人震惊的是 2025 年全运会,天津 U18 女排因人才储备枯竭直接放弃组队。这种从 "冠军之师" 到 "弃赛队伍" 的坠落,本质上是青训根基断裂的必然结果。当三分之四的青年队球员来自外省,当本土苗子在 12 岁就被剥夺成长机会,天津排球的人才梯队早已出现致命断层。

更令人惋惜的是,这场危机本可避免。功勋教练陈友泉曾为天津培养出李盈莹、王媛媛、杨艺等奥运级选手,他深耕本土的青训理念与天津排球的传统一脉相承。但这样一位懂人才、懂传承的教练却被排挤离开,取而代之的刘仁德虽有 2018 年带队夺冠的经历,却在后续选材中走上了急功近利的歧途。决策层的短视不仅赶走了伯乐,更摧毁了本土人才成长的土壤。

如今的天津女排,正品尝着当年种下的苦果。成年队中,陈博雅、王艺竹等本土球员在黄金涨球期被外援挤压出场时间,离国家队越来越远;青年队里,本土苗子断层导致竞争力锐减,曾经的青训标杆沦为笑柄。而范泊宁在江苏队的成功,如同一面镜子,照见了天津青训在人才判断上的傲慢与失误 —— 那些被轻易放弃的本土潜力,恰恰是支撑球队长久发展的核心力量。

青训的本质,是培育而非买卖;人才的成长,靠沉淀而非速成。天津排球曾凭借扎实的本土培养体系铸就辉煌,如今要走出低谷,或许该重新拾起被遗忘的真理:尊重每一颗本土苗子的价值,留住懂传承的教练团队,才能让津门排球的血脉重新流动起来。否则,下一个 "范泊宁" 的离去,只会是历史的重复。

发表评论